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啦!又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!糯米裹在具有独特香气的粽叶里,搭配着豆沙、红枣、肉肉等内馅儿,有甜有咸,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香味儿.....粽子一上桌,端午节的氛围就拉满了,难得的节日美味,太想多吃几口了,但是又担心糯米为主的粽子太容易让人血糖飙升。为此,小室给出下面的小建议。
那么粽子可以怎么吃,才能够避免血糖的“粽”身一跃呢?
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,糯米GI值较高,升糖比较快,而像绿豆、藜麦等杂粮杂豆其GI值是要明显低于糯米的,杂粮杂豆富含膳食纤维,人体摄入后消化吸收速度较慢,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,因此建议大家购买粽子时选择含有杂粮杂豆的粽子。(GI小课堂: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?)
可以选择在家自己动手包粽子,这样就可以控制粽子的大小、糖的多少和内料选择等。在制作时可将粽子包小一点,并用杂粮杂豆来替代部分的糯米来减缓餐后血糖的波动。
在进食粽子时可以分成小份,小份量的粽子不仅容易控制摄入量,还能有效控制GL值(关于GL值请点击文章:控制血糖,只做到“低GI”可以吗?)。
假设市售的小粽子一个为 50g (1两)左右,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0%,按照普通糯米粽子的GI值为85计算,那么一个 50g 的粽子GL值为17,属于中GL范围;但如果我们把粽子的份量减为一半的话,比如摄入量减为 25g,那么GL值为8.5,属于低GL范围。因此我们通过减少粽子的摄入量,来降低其对餐后血糖波动的影响。(不会算GL值?请关注这篇文章-怕升糖,汤圆吃几个合适?答案在这款小程序里!)
粽子属于主食,吃粽子时可以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,同时可以搭配蔬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,均衡营养。此外,在吃粽子前可以先适当吃一些蔬菜和肉,最后再吃粽子,这样能够减慢粽子在胃肠道消化吸收的速度,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。
大家在吃粽子时可以通过学习以上的小科普来了解如何吃“好”粽子~你知道了嘛?
最后,再考大家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冷门小知识,左滑可查看答案哦。
早在春秋时期,人们用茭白的叶子把黍米包成牛角形状,又叫“角黍”,然后用竹筒装米,密封烤熟,称为“筒粽”。而到东汉末年,黍米包成粽子前,有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环节,因此当时又称其为“碱水粽”。
关注小室,带你解锁更多营养健康知识。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~